看到最近不少人的鱼出现扫把式烂尾并且因此焦头烂额,那什么病症叫做扫把式烂尾呢? 所谓扫把式烂尾,是一种急性的细菌感染,怀疑是通过体表微小创口进行感染。有伤口肯定能够感染,撕咬打斗的伤口就不必说了,捞鱼造成的微小伤口也算。故这句其实应该是“怀疑即使没有伤口也可能感染”。引起尾鳍迅速腐烂,只剩下鳍条,尾巴犹如一把扫把,并经常伴随夹尾。随着病情加重,连鳍条也会腐烂,并且会从后向前引起尾柄鳞片竖起,鳞片基部充血,甚至腐烂发白。 一、病症 发病快,病程短,发现病症后一日之内就会出现死鱼,不治疗的话第三天基本全军覆灭。传染力强,感染率可轻易超过50%,就算没出现病症也可能带菌,日后再爆发。死亡率高,出现症状的基本都难逃一劫。 二、病因 观察各位的帖子发现,出现这种病的,多数是新开缸,新进鱼,并且多为新手,不懂得检疫的重要性。发病的根本原因,当然就是病原了,某种细菌,详细情况我也不知道,不确定是否已经被专家们分离鉴定出来。同一种细菌在不同科属的鱼类身上感染,可能出现不大一样的病症,但是治疗方法上都是那几个大方向,该杀细菌的杀细菌,该杀原虫的杀原虫。这种细菌病挺普遍,胎鳉科的剑尾尤其是琴尾剑,银汉鱼科的闪电美人等等,还有灯鱼,都能感染。 水质恶化是该病的一个诱因。一般来说会有这几种情况:1、新鱼到货,密集的运输过程造成水质恶化,并且鱼的体质弱,捞鱼又容易造成伤口;2、过滤系统净化能力不足,甚至没有过滤系统;3、饲养密度过大;4、夏天到来水温升高而没有采取对应措施; 三、治疗方法 1、换水,稀释病原浓度。 注意不是换1/3、1/4,是几乎全换。一次不行的话继续换。大家来算一下:不说病原体,拿排泄物氨来做例子。假如一缸水,裸缸没植物的,氨浓度是警戒值的5倍,你要把氨降到警戒值之下,是不是要用洁净新水把它稀释到原来水体的至少5倍,也就是说我抽掉80%的老水再加满新水的效果。所以我换水通常是过半的。玩家的孔雀鱼,很大程度上是靠换水来出状态的。如果想用药时节省一点,可以降低缸里的水位,也能够防止打气时水沫飞溅到隔壁缸造成传染(排缸、水妖精的情况下)。
2、特灭菌(20多块一小瓶那种,具体牌子就不说了,避免广告嫌疑),按说明书浓度下药,10升水1克药粉。从药粉晶体的溶解状况来看,估计里面就是一些抗生素类药再加一点点孔雀石绿。 3、四环素。30升水放1片。使用多种抗生素,目的是尽可能的杀灭体内病原。四环素现在基本都不会用于治疗人的疾病了,但是在畜牧业养殖业仍有一席之地。超便宜的,说明没多少利润空间,所以不是每家药店都有卖,可能要多跑几家才买到。 4.孔雀石绿。我用的是精粉,很少一点化开就是很浓的溶液,化学操作上叫“母液”。这时浓度大约是千分之几。再把浓缩液添加到缸里,使水呈鲜蓝色。其浓度估计跟高锰酸钾一个数量级,千万分之一数量级的。孔雀石绿是体表感染常用的,能杀细菌、霉菌和一些原生生物例如小瓜虫。孔雀石绿也超便宜,但是不容易找到精粉,常见的都是估计混了很多盐的,也不是粉末状而是带颜色的盐粒一般,而且算算使用浓度就知道不一样了,每十升水1毫克跟半瓶盖的区别。我买到的瓶装,上面还写着“不能目测估计用量”。毒,谨慎。孔雀石绿我以前一直以为是铜盐,孔雀石就是铜盐结晶,名字、颜色都有关系嘛,后来才知道是人造染料来的。又PS:染料里面出了很多抑菌剂,例如红药水和紫药水。 5、粗盐。1%浓度,作用是帮助病鱼维持体液浓度,抑制病原增殖。盐不能杀菌!所谓的使细菌脱水的说法是骗人的,咸鱼还能发霉呢!我常说,没事不加盐,有事不能光加盐。 以上的药物,同时加到缸中,所有鱼都作为带菌者一起治疗。复方抗生素类主要针对体内感染,孔雀石绿针对体表感染,粗盐起辅助治疗作用。这里无需担忧药物相互作用会产生剧毒或者失效什么的。常用药物里面,能够跟其他药物发生反应的,主要是高锰酸钾、漂白粉、二氧化氯、福尔马林和硫酸铜等性质活泼的虎狼药,一般都是单用,而且有效时间短。再说,水里的药物浓度又不等于鱼体里的药物浓度。隔天换水一半再加药,药量稍少。一定要停食,打大气,必要时升温或降温!看季节,维持水温26℃到28℃左右。 这个方法会有一定的效果,出现病症的个体能保住50%,没出现病症的个体能控制住不发病。至于其他的抗菌药物还没尝试过,希望有人遇上这个病时,能够拿出点实验精神,记录下,分享下。我在此帖最后再附送几个未经验证的处方,希望有人去试试:庆大霉素+四环素+孔雀石绿+盐;头孢拉定+孔雀石绿+盐;黄粉+甲硝唑+盐;漂白粉/二氧化氯+盐;福尔马林+盐;臭氧机+盐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