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城专区 鱼友交易
查看: 104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改鱼维系的选择学

[复制链接]
 孔雀鱼
 秀  才

此等级代表知识和贡献
当前:秀才(2级)
  • 项  目当前下级
  • 主题数:41-
  • 回复数:152-
  • 精华数:0-
  • 回答数:7+8
  • 采纳数:0-
  • 热帖数:0-
此等级代表活跃度
当前:成鱼(4级)
当前等级积分456分离下一等级铭鱼(5级)还有44分,加油!

41

主题

0

关注

22

粉丝
+ 关 注
发私信
龙币
817
 兑换福利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驱蚊器 发表于 2016-4-8 10:56:32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要想改变孔雀鱼某个群体性状表现的过程需要分三步走:
一是发现或创造变异;
二是通过选择来增加理想基因频率;
三是经过隔离使理想性状表现稳定遗传,形成一个新种群。
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很重要,其可分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。
1.自然选择
所谓自然选择是通过自然界的力量而进行的选择。其主要目标是在特定环境下适者生存。
达尔文是最早提出自然选择概念的人,他在其《物种的起源》中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和进化的机制,而进化机制理论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。
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进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:
一是变异,即通过突变、基因重组等效应,使群体内产生遗传变异;
二是自然选择,即通过生存斗争,使具有较好适应性的个体获得生存,由此使有利变异在种群内得到发展;
三是隔离,即具有特定适应性和稳定基因频率的种群,通过繁殖隔离和地理隔离,使群体间特性的分歧加深,最终导致新种的形成。
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类型:
稳定选择、定向选择和岐化选择。
2.人工选择
所谓人工选择是按照人为制定的标准,对特定动物群体进行的选择。
人工选择主要是由育种者来控制繁殖,决定选择什么个体作为种畜来繁殖后代,去劣选优的原则,从而避免繁殖的随机性。
在定向选择时,要根据基因控制性状表现的群体遗传学理论,有目的地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,有效提高生产性能基因频率,用人工选择的方法,打破群体基因频率的平衡状态。
3.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关系
人工选择是“离心”的,而自然选择是“向心”的。
人工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断地克服自然选择的过程。当目标品种育成后,仍然需要通过人工选择,以有效保证性状表现不退化。
无论人工选择还是自然选择,本质都是定向地改变生物群体某项基因的频率,以改变生物类型。“选择”控制了繁殖的随机性,从而打破了平衡状态。“选择”使某些类型的个体留下较多的后代,而另一些个体繁殖机会减少,甚至完全失去繁殖机会。结果使选留的类型具有较高的基因频率,淘汰类型的基因频率减少。
4.“选择”的意义:
1)选择可以创造。
通过杂交可以产生在亲本中不曾存在过新的基因型,经过许多世代的人工选择,可以培育出更多新品种。
2)选择可以改变基因频率
通过选择将遗传中发生变异的群体,按目的,保存有利个体,淘汰不利个体,使整个群体有利基因频率增加,不利的频率减少。从而达到改变整个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目的,这样就可能形成新的生物类型了。
3)通过选择不断累积和不断加强变异
为达到某项性状表现,需要通过长时间多代不断筛选,形成与原有性状差别很大的两个群体。


扫描二维码,手机浏览分享本帖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fastpost
返回顶部 意见箱